女鋼琴演奏家Angela Hewitt 四年來二度來港演出巴赫(J.S Bach)兩套《平均律曲集》(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 Book 1 & 2),它是巴赫最重要的鍵盤作品,採用廿四個調式寫一首前奏曲(Prelude)及賦格曲(Fugue),藉此確立十二平均律的用法,同時展示多聲部的創作手法。這套譽為鋼琴界的「舊約聖經」受萬人推崇,現今卻令無數學生(包括我)放棄彈奏此樂曲,因為不動聽,很難彈,以及沒時間。

巴赫創作這套樂曲的最大目的,就是教學生作曲,人們覺得他厲害,因為他從譜上有意無意插入一些小彩蛋。這些彩蛋大部分把主題改寫,例如第二部C小調賦格後半部,於低音部奏出主題的拍子以倍增重現(Augmentation)。可是它沒法令樂曲動聽之餘,聽眾好難聽得到。縱使我有幾套相關唱片,大多數時間聽古典或浪漫派的好歌,怎會播全套虐待自己吧。

C小調賦格曲的主題
對比原先的主題,旋律音相同,節奏由八分音符變四分音符,十六分音符變八分音符。

現今好少演奏家願意演出整套平均律曲集,一般聽眾難以接受太嚴謹的音樂,我選聽更悶的第二本的一場,開始近乎爆滿,半場休息後整排座位只有我一人。演奏家彈賦格需要高度集中力,她就算彈了千萬次,也沒法保證演出質素。兩日來合共彈九十六首,簡直挑戰體力及智力界限。我買票,就是知道她已第二次在香港進行,相信沒有第三次了。

一般男演奏家如Glenn Gould 或 András Schiff 很著重觸鍵一致及聲部平均,達到最完美的巴羅克風格,刻板。而Angela Hewitt保留這股風格之外,著重句子及節奏的進行,這是她從小學跳舞的緣故,令沉悶的樂曲帶入動力,展然外柔內剛,亦莊亦諧的風格。聽過她的錄音,尤其是Goldberg Variation,她會在重彈的一次突出另一個聲部,從而強調聲部的獨立性。

是次她在港大演出,場地的配套充份發揮她的演奏特色。我坐在樓上最後一行,所有聲部清楚分明,音色圓潤,結尾充滿餘韻,好聽得忍不住睡覺了。

現時我們彈平均律曲集,相信為了考試,我曾用過第一冊的降A大調考ATCL,一般學生彈前奏曲比賦格曲好,可是我是倒轉來,慢板賦格應該是主要原因,其實我對前奏曲沒有想法。相反每一首賦格都是三至四聲部的輪唱,只要跟著它的走勢便彈成了。這天把第二冊曲目由頭聽到尾,我發現巴赫在前奏曲展示一次結構大演變,C 大調和c小調仍保留Book 1特色,都是一些輕鬆小曲,直到D大調開始把樂曲結構擴大,由二段式變三段式,每段要求彈重覆,模樣和古典時期作曲家常用的奏鳴曲式很相似。此外巴赫不想把前奏曲當成賦格曲的熱身,旋律線條增加,題材豐富促進欣賞價值,可是此舉把難度大大提高,和賦格曲不相伯仲。

《平均律曲集》雖沉悶,但也有動聽的作品(Prelude及Fugue皆好聽),以下是我的最愛:

Book 1:C大調、C小調、升C大調、G小調、降A大調、A小調(超巨型的Fugue)

Book 2:C大調、C小調、D大調、升F大調、G小調

日常聽《平均律》都是用鋼琴或古鍵琴彈奏之外,原來用弦樂合奏也很動聽。

//youtu.be/RHu9H1wZI-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