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批評學習音樂的人不願或甚少出席演奏會,我就是他們的一分子,因為門票很貴,而且聽歌不一定在演奏會才行,隨便拿起手機上youtube就有名家的現場演奏版。近年港樂和小交一樣欲建立親民的形象,間中舉辦免費音樂會,例如星夜交響樂,很懷念首屆在紅磡舉行的情景,可以吹著海風,嘆咖啡,聽Ravel 的Bolero。

幾天前收到港樂忽然舉行免費演奏會,曲目是巴赫全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(Brandenburg Concerto),這當然要撲飛,因為好少樂團公開演奏這套樂曲。或許這套樂曲太耳熟能詳,港樂決定免費大贈送。雖然是免費演出,但也有三分一吉位,頗為可惜。一般情況下,大會派兩張免費門票,全晚很多觀眾都是一個人進場,白白浪費了一個位,既然到演出當晚才派票,可以把多餘的票給贈予未能登記取票的人。

布蘭登堡協奏曲不但是巴羅克時期中最具代表的管弦樂作品,而且大大影響日後協奏曲的寫作風格,特別是第五首D大調的第一樂章後半部獨奏安排,令往後作曲家創作協奏曲時,也加入炫技的樂段,這稱為華彩樂段。是次樂團仿照當時用的樂器,鍵盤樂器則採用古鍵琴。起初我很擔心,因為幾年前在同一地點聽另一樂團用古鍵琴彈奏莫扎特協奏曲,它的聲音完全被弦樂蓋過,聽得不是味兒,這次不會產生這種感覺。原因有二,第一是上次天氣太潮濕,今次較好;另外是當時的風格影響下,每一樂器的聲音水平相若。我期望下次的演出地點改在樓上的劇院或是聖約翰座堂,相信更有味道。

音樂雖用耳朵聆聽,但親臨現場,卻有不同體驗。歌曲從頭到尾連綿不斷,快要完結時總有樂器繼續演奏,樂手們看似忙個不停,實則充滿默契;大量的對位和賦格樂段看似複雜,實則是簡單邏輯的數學題,新手聽了主題,大概可以猜到下一句的旋律。是次上半場先奏第三、四、五號,下半場奏第二、六及一號,我認為選擇第二或第五號作為終曲較好,因為第一號的終樂章不似是一般的終樂章,沒法令我們感到完滿和要求安歌〈畢竟樂團很少這樣做〉,不過理解大會的做法,第一號需要最多樂手和樂器嘛。巴赫的歌曲需要整齊和音色一致,上半部分保持水準,下半節比較多,不過仍不失風格。

巴赫的管弦樂曲除了布蘭登堡協奏曲之外,也可聽Orchestral Suite、Violin Concerto等,好歌不妨欣賞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